Case

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睛看到的或许是事实可事实就是真相吗?

  想当年2011年,TVB万千星辉典礼,男主角剧集男配角剧集都入围了个遍,却偏偏没有拿到的任何奖项,真是叫人扼腕叹息。

  所谓“真相”,在这部剧里,不止是单纯分析表面证据后所作出的逻辑推断,而是隐藏在逻辑推断后那个原来的动机,每一个剧情都在认真的切题。

  的确,这部剧很多案件都不是表面那么简单,都有反转,提醒我们看事情不要太表面,去查找更多资料,理性分析,才会离真相更近。

  TVB的时装剧多是“警察律师蛊惑仔”,古装片就是“官差大状地痞”,这次也没逃出模式化。

  它以香港十大案件为蓝本,节奏紧迫,庭辩激烈,整个一情节再现的法律纪录片。

  每个案件都折射出不同的人性冲突和社会现状,深思“真相”到底是以法条为戒尺去衡量,还是应该换个角度,打破表面镜像,或者换个方式寻找“真相”。

  另外还因为我们都是长期的观众,对电视台的演员们如数家珍,即使是二、三线的演员,对大家来说都是熟悉的面孔。

  在推理剧的过程中,只要稍微注意一些比较熟悉的面孔,就不难猜出谁是凶手,因为普通的临时演员是不会给这么重的戏份去当凶手的。

  《真相》避开了这些尴尬的场面,被告的身份一开始已经知道了,只是究竟有犯错还是没犯错,是大家一起探究的问题。

  小至偷窃、赔偿、上诉、嫖ji,到刑事谋杀、商业贿赂、、洗黑钱等,其中关于陪审团的遴选、讨论和投票过程的细诉,相信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是相当新鲜的事。

  我们看这类以专业为主题的电视剧,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对职业的剖白,带出与事实相近的故事,以及一些一般大众比较少留意或认识的东西。

  《怒火街头》和《真相》走的其实不是一个路线,它们的侧重点不同,只不过两部戏的主角都披着律师的黑色袈裟,时间挨的又紧,才被人一再放在一起比较。

  而个人认为《真相》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剧中的故事都是紧扣律政为中心展开,弱化了人物之间的你情我爱,真实还原了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,节奏紧凑无拖沓。

  王心慰的输出一直非常稳定,她的剧本大都具备有精英气质,关心社会问题,并非家长里短题材来讨好大部分观众。

  孤傲如王喜,也只有在她的剧里才最有一个演员的光泽,是演员,而不止是艺人。

  艺人是一种职业,演员是一个境界,是很多有追求的艺人一生的追求,是不是能做一个好演员,要运气,要天赋,要机遇。

  王心慰早期的《第三类法庭》,塑造了韦海怡母女两个的交锋,韦金玲的形象,是难得的“恶女”形象,少见的特例。

  之后的《迷》,田蕊妮塑造的计颖妍,也是一个失去所有,手握一点点幸福不肯放手的知识分子角色。

  TVB的监制不好做,一切以收视说话,而HK的收视结果又往往让人让人匪夷所思,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时有发生,又要保证质量,又要稳住收视,不容易。

  《线集体量并不大,但每个case都不落窠臼,峰回路转,全部指向一个本质——你看到的并非一定就是真相,需要合理假设,大胆论证。

  它以律政剧的新视角,对人性的刻画依旧极为细腻和真诚,在当今如此浮躁的社会,文艺上的一点点真诚都是那么的难能可贵。

  为了跟剧名和主题相合,几个案子都是实际情况和看起来的情况相差比较大甚至截然相反的。

  剧中家暴案到shi父案、从印度人与女明星的xing侵案、少年毒贩遇上黑警该如何维护司法正义,青年才俊遇上黑社会谋杀案,自己的朋友利用自己隐瞒真相。

  这是一个很容易懂的道理,可我们也许花了很多很多年才明白,甚至到现在情感上也无法接受。

  因为我们还是太想要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世界,我们总是试图把事情分得清清楚楚。

  但是无论怎么都好,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,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,并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。

  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,我们持着自身的各种初衷去找寻出路,而在这寻找的过程当中,总会迷失,甚至堕落。

  《真相》核心意义“看到的未必是真相”,在结尾又通过正义女神Themis蒙眼布来解释,有时候眼睛也会欺骗人,蒙眼不是失明,而是自我约束。